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学习交流>>文章内容
【第二十一周】隶书
发布时间:2018-01-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浦祥云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 李斯创立 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张迁碑》、《 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 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金农、 邓石如、 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魏晋以后的书法, 草书、 行书、 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 郑燮、 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石刻。东汉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因原石被毁,传世只有四种拓本,即“长垣本”、“华阴本”(即“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馆本”)。“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藏,现已流入日本,“关中本”是明陕西东云驹藏,又归华阴人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明本”是四明(今宁波)丰道生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文田本”是清初马曰璐、马曰琯兄弟藏,后归李文田,此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四明本”纵175厘米,横84.8厘米。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张迁碑】全称《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省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整个碑的书风雅拙、质朴。《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大致风格有:

工稳端庄类,如《 西岳华山庙碑》、《 礼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韩仁铭》、《 熹平石经残石》;

方劲古朴类,如《 张迁碑》、《鲜于磺碑》、《 西狭颂》、《 校官碑》;

秀丽飘逸类,如《 曹全碑》、《 孔宙碑》、《 刘熊碑》、《赵宽碑》;

宽博厚重类,如《 衡方碑》、《 鲁峻碑》、《 封龙山颂》;

雄放态肆类,如《 石门颂》、《 杨淮表记》、《 夏承碑》;

古拙雄浑类,如《郁君开通褒料道刻石》、《装岑纪功碑》、《郁阁颂》。

 

备注:磔,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毫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毫。”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毫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