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特色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依法治校>>普法教育>>干部学习>>文章内容
栏目导航
用教育托起“中国梦” 聚焦中国教育梦
发布时间:2014-1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建锋

习近平的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讲话,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人们把国家建设好,把民族发展好。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仔细揣摩这十个“更”,十有八九离不开教育。“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之于国家、社会、人民,其作用可谓至关重要。

袁贵仁:我的中国教育梦

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 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用四个词表明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他说:“我们教育的孩子应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世界发展潮流需要的有用人才。”

教育之梦就是要营造公平的素质教育之梦。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一代才会是自信的一代、心灵完美的一代。 可以这么概括,教育之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之梦,是人民幸福之梦,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核心提示:

突破,是2012年中国教育最摄人心魄的词汇,也是中国教育攻坚克难最矫健的姿态。异地高考方案从无到有,这是教育公平的重大突破;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85%的入学率到100%的入学率,这是教育普及的重大突破;4%的目标从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到2012年中央和地方财政予以坚决保障,这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突破。一项项重大突破,正是中国教育克服重重困难、加快改革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累累硕果。

成就之一:20年等来的“4%”

对于教育人来说,4%可谓是痴缠多年的梦想;对于国家来说,4%是对教育事业作出的庄严承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念到这句话时,大会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4%”,这个20年前就提出的目标,两会代表、委员们多年强烈呼吁的目标,在2012年终于实现。

成就之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

如今,全国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约28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约22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教科书费,约3000多万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逐步得到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农村学生,全国约1200万农村学生免除了学费,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农村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成就之三:初步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惠及3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为此 中央每年累计投入360亿元 。

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成就之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4%时代”的民生追求

写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目标实现之际

2013年3月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念到这句话时,大会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4%”,这个20年前就提出的目标,两会代表、委员们多年强烈呼吁的目标,在2012年终于实现。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能力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会的多位代表委员表示,4%目标的实现体现了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4%来之不易,应该努力捍卫和巩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深知这个数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分解来看,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如何才能以100%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确保教育投入落实、管好、用对,真正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促进教育公平、质量、效益的提升,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这一问题远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在实践中边走边答。

筹好:明确责任优化结构

界定各级财政教育支出责任,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中肯地说,达到4%虽然有重要意义,但4%在国际上来说只是一个基准线,以国内人均来看更是低水平。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制定新世纪教育发展规划,如美国提出三五年后要重返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中国教育要发展,“投入达到4%是基点也是起点”。

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4%”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后“4%时代”确保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依然需要制度保障,需要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制度。

作为地方主政者,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对重庆连续多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GDP4%以上一直很自豪。解决4%问题,重庆以制度方式确保教育支出增速与GDP同步,量化结果就是占财政支出的20%。另外,每年4月中央财政决算出来,中央转移支付会把超支的一部分分给各省,这个新增部分也等比例用于教育。

重庆的经验充分说明,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制度规范。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善迈教授建议,“要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需要建立健全教育财政制度,以制度保障政府教育投入,避免投入的随意性”。具体来说,就是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明确界定各级财政教育支出责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两级财政负担(部分地区地级市也承担了部分管理和财政责任),基础教育管理和财政责任则以县为主。

为保证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尽量做到公平合理,2011年国务院颁布22号文件,要求地方财政在保证4%目标上做的是“教育财政支出占比”,而非“GDP占比”,从而掌控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上的支出。

“较规范或理想的制度安排,是各级政府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支出责任相匹配,也就是所谓的事权与财权对等。”对此,王善迈提出了3个可行选择,一是调整层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结构,增强县级财政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调整层级政府间对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加大省和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三是完善层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4%目标,需要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也建议,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省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统筹责任和力度。

这些意见和建议,实际上与教育部的未来规划不谋而合:

“研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健全两个方面分担机制:一方面是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分担机制,进一步明晰中央、省、市、县的教育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拓展增加投入的新举措、新项目;另一方面是政府、家庭、社会之间的横向分担机制,进一步明晰生均经费需求和财政拨款、学费、学校自筹经费之间的资源配置关系。”

虽然教育具有公益性质,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完全承担教育投资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应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教育,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实践证明,单靠国家办教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也难以有效支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2013年1月27日,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再次向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捐款3.5亿美元,这使得他在过去40多年间对母校的捐款总额达到约11亿美元,成为美国向单一大学捐款超过10亿美元的第一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提示,在国家用于教育的总经费中,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和所谓市场化的收学费,还须在第三大重要来源——社会捐赠上多下功夫。

用好: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新增经费用于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进一步落实“四个倾斜”

2011年之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石桥幼儿园园长崔艳芳没少为钱操过心。“蜗居”村里的民办幼儿园,收费低、经费紧、开支大,光维持就很头痛。

 2011年,临淄区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学前教育财政生均拨款机制”试验区,并于下半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财政生均拨款制度。同时,财政生均拨款这个以前只属于公办学校独享的政策,同样惠及所有通过评估验收、正式注册的民办园。

 2012年初,石桥幼儿园收到了区财政拨付的27800元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并未因是民办园而受到“区别对待”。按照新制度和目前在园幼儿数,该园以后每年还能获得七八万元的财政生均拨款。

石桥幼儿园获得财政拨款的经历,只是国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12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5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支持农村中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及幼儿奖补等项目。由此带来的是学前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大。仅2010年至2011年,全国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560多万人,增长量超过前10年增量的两倍。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62.3%,提前实现“十二五”目标。

 而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也只是我国将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薄弱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看来,要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

2013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确立的教育经费安排使用总体原则,正体现了鲜明的目标管理意识:优化投入结构,坚持正确的投入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和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这两个重点,多做利民惠民的大事,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统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具体来说:

新增经费用于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一是“保基本”,包括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推动落实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二是“补短板”,包括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义务教育学生食宿条件,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地方化解高校债务。三是“促公平”,包括学前教育建立了资助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有了营养餐,中职免费政策扩大了范围,普通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国家资助政策实现无缝衔接,研究生有了国家奖学金。四是“提质量”,包括提高特岗教师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支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继续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进一步落实“四个倾斜”。一是优先用于教育教学,为各级各类学校正常运转提供保障。二是继续加强薄弱环节,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人民群众的平等教育权利提供保障。四是全力支持改革创新,为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如今,全国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约28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约22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教科书费,约3000多万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逐步得到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农村学生,全国约1200万农村学生免除了学费,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农村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