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周:算式结果的单位问题
【现状描述】
小学二年级学生常常因为问题解决所列算式的单位而纠结,所写的算式单位也常常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然。
1、问号前面的那个字就是算式结果的单位。
如:1个文具盒6元,24元要吧买几个文具盒?24÷6=4(盒)
又如:30盆花平均分给6个班级,一共可以分多少个班级?30÷6=5(级)
2、几或多少后面的那个字就是算式结果的单位。
如:每个本子5元,买4本一共要多少钱?5×4=20(钱)
3、条件中数据后面的那个单位就是算式结果的单位。
如:一本故事书24页,小红每天看4页,几天可以看完?24÷4=6(页)(错的学生较多);24÷4=6(看)(2人,袁猛、瞿雯)
【原因分析】
从教师原因来看,为了实现短期内的正确,要求学生掌握所谓的单位规律,误入模式化歧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形成短视效应。
从学生层面来看,无法做到自主“去过程化”,难以将问题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关联,盲目听从指挥,套用“公式”,也不想着去理解算式的本真含义。
从心理学层面看,学生无从将算式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数学化抽象。
【对 策】
1、讲数学故事,得算式意义,写结果单位,会数学表达。每一个数学问题,每一个数学算式,其实都是一个数学故事。事实上,学生虽不一定亲身经历,但从图中、从文字表述中,是能够进行数学化表达的,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讲清了数学的故事,得到了具体算式的含义,也顺带得到了结果的单位。
2、进入数学情境:自己就是数学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数学故事中常常说的是小明、小红、王叔叔、小白兔、刘老师等等,但都可以转换成学生本人自己,从具身的角度进行数学体验,想象着自己在做这件事情,会发生怎样的情形,从而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生活,也更有利于解决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