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课例>>文章内容
第七次反思:在神奇的世界里说克隆
《神奇的克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12-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蕊

在神奇的世界里说克隆

——《神奇的克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陈蕊 

  邮编:213127 电话:13775093381邮箱:1042487400@{域名已经过期}

【课    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神奇的克隆》

【教材简解】

本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安排了三篇讲读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和《习作2》《练习2》。讲读课文中有一篇通讯报道和两篇说明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的科普文章。文章紧紧围绕题目中“神奇”两字,生动、通俗的向学生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知识。前后逻辑联系紧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克隆”、“嫁接”、“压条”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感受克隆的神奇,知道课文是按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类的顺序来介绍克隆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了解课文在介绍克隆时运用的举例子、作比较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并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进行小练笔,在运用中掌握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有关克隆的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设计理念】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学段目标。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正是在“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中得到全面提高的。说明文教学尤其需要重视这一问题。

2.落实新基础教育其核心理念——儿童立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读、说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拔毫毛变悟空的视频片段。

导入:这是《西游记》里孙悟空在与妖魔们作战吃紧时从身上拔一根猴毛,吹出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小猴子门来参加战斗的一段视频。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神话,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神奇的克隆》。

2.板书课题,齐读。

3.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预设:什么是克隆?克隆神奇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导课,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创设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质疑以提高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疑问。

出示读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中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1.读准宇音,读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准为止。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什么是克隆?克隆神奇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此设计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圈点、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带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文本,潜心于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3.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过渡: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克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完成:

1、植物的克隆共同点是什么?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动物的克隆列举了哪些?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他们有什么区别?

交流归纳:先植物再动物,先自然再人工,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既学习了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又对克隆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以及口语表达等能力。】

四、奇思妙想,个性展现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吗?你最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

1.想法要奇妙;

2.想法要有益于人类;

3.理由阐述充分,表达富有条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五、课堂小结,辩证对待

1.克隆是一种什么现象?(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

2.在现实生活中克隆的意义。

克隆可以造福人类,但“克隆人”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危害着人类。我们必需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应在发展中注意防止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六、布置作业,克隆个你

片段作文:

如果有一天,科学家克隆出了另外一个“你”,请你插上想像的翅膀描述一下那时的你和“你”生活的情景。字数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克隆

 


           

植物      人?    动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