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和风筝》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最后又通过纸船和风筝和好了的故事。
本课通篇没有标注拼音,需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同时,执教这堂课时,学生还没有学过前面的《雪孩子》。这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接触后课后明确要求要学习默读课文。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做动作、字源辨析、用不同的方法猜读等方式,认识“纸、折、扎”等7个生字,会写“折、抓、扎”3个带有“提手旁”的生字,巩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的生字的书写。
2.读准词串,读准“一”的变调,正确区分“飘”和“漂”,积累祝福语。
3.通过猜一猜,问一问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读懂故事内容,初步感受小熊和松鼠之间的友情。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主要通过“纸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检查预习,理清课文脉络”“学习默读,感知文本内容”“识写结合,体会汉字结构”这四个板块推进教学。纵观本堂课,个人认为两点有两处。一处是对于默读方法的指导,我出示了学生端坐着默读的图片并配有相关文字要求的PPT,学生观察后对怎样默读,做到了一目了然。另一处是对于“扎、折、抓”三字的组块教学,让学生通过做动作了解三个动作的不同之处,同时对于“扎”字进行“扎头发、包扎伤口”的拓展,同时借助图片让学生明确“扎”亦可做量词使用,而“扎”的另外两个读音及用法则留给学生课后去查字典。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了提手旁的字族概念,建立了学生归类识字的概念。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实存在。正如评课专家张丽娟校长所说,这堂课在开放性上还有所欠缺,一直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如果能够在生字学习上把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当当小老师,或者进行小组学习,会让课堂更灵动。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个能让人反思及成长的机会,本次执教《纸船和风筝》,也让我收获满满,我会更深入地磨炼课堂教学基本功,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