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想借助《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谈一谈如何向课文学表达。下面我将从教材特点、学情分析、目标预设、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特点: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两大特点:1.详略分明,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只用了几句话写了前两次拜访的失败。2.景物描写先分后总,用四字词语、比喻、排比手法状景,用“秀丽宜人”总结。在语言上有三大特点:1.言行刻画,体现品格,课文通过刘备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了他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2.对比强烈,突出性格:课文对比突出了张飞性格的暴躁和刘备对人才的尊重。3.寄情于景,烘托人格:课文运用优美的语句描绘了隆中景色,实则表现出诸葛亮韬光养晦的精神,他如同卧龙般在等待时机创造辉煌。
二、学情分析
熟知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三国演义》小说中故事的背景不大了解,对具体的内容情节一知半解,对故事中的人物略知一二。
知识铺垫:
拓展故事的前因——刘备为什么请诸葛亮出山?知道刘备想借助诸葛亮的才智来光复汉朝江山。
三、目标预设
根据课文特点以及学生对以往教材的把握,我设计了四个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学会本课2个生字:“诸”、“葛”。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掌握解词方法。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
3.通过张飞与刘备的对比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刘、关、张三人的性格和品质。
4.赏析文本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学会其表达方法。
其中,第3、4两条是重难点。
四、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本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一处景物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和品质,学会表达方式。课堂中设计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语言表达、写作表达等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从“三国”走向“三顾”
首先我通过邮票来唤醒学生对三国人物的认知,激起他们对课题的兴趣。
其次着我设计三个抢答题:①《三国演义》是指哪三个国家?②三国的君主分别是谁呢?③除了邮票上的人物,你还知道哪些人物?
学生交流人物时,教师相机板书人物名字并指导书写“诸”、“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图,说说哪些人物属于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孙权的吴国。这就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在三足鼎立前,刘备是怎样得到诸葛亮这位贤臣的?这就自然引出了“三顾茅庐”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概括:从“丰富”走向“简洁”
这一板块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活动。先出示同桌合作要求: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合作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小题: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2、想一想: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成三段,并讨论每一段的大意。
3.议一议: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桌合作学习后全班交流学习效果:
1.出示三组词语,开火车领读
第一组: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同桌推荐汇报加点字的意思,再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2.汇报分段结果,并说说每一段的大意。学生合作时教师巡视,可以给学生一些分段提示。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汇报后,如若不完整,其他学生补充,如若不简洁,其他学生帮调整。
三、刻画:从“言行”走向“品格”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紧紧抓住“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语言、动作上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一诚:首先,我出示张飞与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学生表演,对比体会张飞暴躁的性格和刘备尊重人才的品质,从语言上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诚:让学生找出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一系列动作“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快步走进”。在交流时,可以将这些动作编成一首小诗:车距半里下马行,走上前去轻敲门。草堂午睡轻轻进,站立等候显恭敬。快步走进见贤人。这些动作看似寻常,但放在一起却显出刘备的的诚心诚意。
四、赏析:从“欣赏”走向“表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第三小节景物描写也是为刻画人物做准备的。这一块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主学习:A:这一段话中写了哪些景物,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B:这一段景物描写是什么结构?
②合作学习:A:请你从修辞、四字词语、句式三个方面说说这段话的妙处。
B: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不难看出这段景物描写是分总结构,在交流时抓住“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一比喻句进行赏析,抓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四字词语进行评析,抓住“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这一句式让学生仿说。然后让学生利用这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校园一景:只见,。
接着结合《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体会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了诸葛亮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的品质,也是说明他在等待一个时机创造辉煌。
学到这里,我再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1.课文为什么详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略写前两次拜访?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第三次拜访成功了,前两次拜访未成。2.能不能把文中提到的前两次拜访去掉?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不能去掉,前两次拜访是第三次拜访的原因,作者有详有略地写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此处设计是为了带着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谋篇布局的独特。
选择隆中居住的诸葛亮一定不同凡响,他是如何帮助刘备的,留到第二课时分析。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
三顾茅庐
人物形象 写作手法
刘 备:尊重人才 语言、动作、神态
诸葛亮:韬光养晦 景物烘托
张 飞:性情暴躁 对比
此板书突出了本课的两大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2.写作手法的学习,两个重点紧密相连,使课堂内容更直观,使学生的思维逻辑化。是学生课后巩固的思维导图。
本堂课的设计有三大亮点:1.谋篇布局中的祥与略:教材详写第三次拜访因为第三次拜访成功了。课文略写前两次拜访为了交代第三次拜访的原因,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2.人物形象的言与行:引导学生从刘备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他的品质。3.景物描写的赏与用:引导学生从修辞、句式、段落结构上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