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素质的背后
由于高年级男厕使用不当,学生将尿液恶作剧弄得到处都是,曾经低年级女厕也出现过故意用纸篓堵住下水道导致污秽物堆积。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寄宿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各种关系家里无人管,需要寄宿。一周才回家一次,因为父母的愧疚感导致那回家的一次肯定是各种满足欲望的两天,没有教导或者哪怕发现道德有缺失也只能选择性看不见觉得孩子还小或者不忍教育。
反观我们学校,男厕发生了这样的行为,之前也训斥教育过几次,后来还是屡教不改,于是,把厕所封起来,让学生去大操场的厕所使用作为惩戒。
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面对这种道德的缺失,如果只怪学生个人,略有偏颇,他们是成长中的人,一个不断需要扶正的人,而不是最终的模样,我们不要定性。而要反思背后的教育。
错误行为的集体体现一定是某种教育的缺失的显性体现。
成绩是可以看得见的直击未来成功的指挥棒,这些数字体现了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关系着学校的升学率,关系着父母对学校的期望,关系着领导对学校的喜欢程度。这个学校有多少成绩优异的学生,有多少骨干教师,拿了多少奖,这些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名气与未来。
成绩是父母的骄傲,是未来成功的依靠。我们寄宿班学生的家长诉求被看起来就是:保证健康的基础上任意生长,如果成绩好就更好,成绩不好督促一下。
回忆我们的会议,对学生最多的就是浅尝辄止的评价:某某班乱跑,某某班吃饭吵闹,某某班做危险动作,请班主任加强教育。对教师最多的是这样的指导:论文应该如何写,班级分数分享经验,领导督查如何做。
我们的德育应该怎么做呢?
谁也不知道。每个人都知道德行是先于任何行为的,一旦德行缺失,一切都不用谈,危害社会。但是像现在的德育好像一切都交给顺其自然和上天的旨意。
而厕所事件恰好是上天的旨意,展现一个小小的黑暗角落,如果被重视了,就避免了更大的黑暗,如果被忽视了,上天还会继续安排旨意给众人提醒,直到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