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参加了第2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此近距离接触了大咖们,聆听他们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为他们展现出的教学魅力所折服。
一、初遇深度教学
起初聆听了郑毓信教授的《“深度学习”的理论与教学实践》,他明确指出了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联系,区分了浅度学习与深度学习,并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指出了数学深度教学的方向。原来数学深度教学是指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方法与策略过渡到一般性思维策略的教学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深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深度学习。
二、感受深度教学
(一)充分的交流、合作
这次活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着“数学王子”之称的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图形的秘密》,每一次听他的课,总是那么有趣又那么有深度。他的这节课除了教会学生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还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在还原三角形玻璃这个环节中,他是这样做的:
(1)学生大胆猜测是哪块时,他静静地等待观察,没有立即让学生回答,而是在等待之后让举手的学生左右观察周围的学生,以此引导这些学生能够主动与还在思考的学生相互交流,领悟同桌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2)在同桌交流结束之后,他并没有急着解决问题,而是问学生是否已经有想法了并举手示意,同样让他们观察并追问为什么此时举手的学生比刚才多了,让学生感受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进行全班交流时,他让学生进行这样的交流,“原来我是这么想的,听完同伴的交流之后,我是这样想的。”选择了一对善于倾听思考的同桌,原来他们是在讨论的时候发现同样的问题,经过交流之后解决了疑问,两人就都改变了原来的选择,当全班学生为此鼓掌时,他又问为什么要鼓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边讨论、边思考、边调整,最后形成共识的过程。
更有意思的其实是在还原长方形玻璃这个环节中,他做了出人意料的事,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当进行集体交流时,学生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沿对角线分割能还原成长方形,另一种则不能,由此形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的漏洞,自己则融入到其他学生的队伍中共同倾听并思考哪一方更为合理,令人惊讶的是经过辩论及其他学生的决策后,竟然有三种情况,一人放弃自己的想法,一人继续坚持但课后想再思考思考,还有一人就是摇摆不定,这其实就已经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最真实的反应,但如今我们的课堂只会有一种情况,大部分学生会随大流,并不会坚持,这其实是需要深思的。这也正如张老师所说课堂中最困难的不是形成自己的观点,而是倾听不同同伴的交流后,发现自己的漏洞,及时作出调整。我想这就是张老师这节课想给学生以及我们留下的价值吧。
(二)问题引领
还有一节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口算乘法》这节课,他的这节课主要围绕“为什么乘法口诀只编到9”的问题进行教学,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打开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大门,学生们的想法丰富多彩,学生又敢于表达,在学生逐一发表意见后逐渐表露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出所学内容,学会用乘法口诀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甚至是四位数、五位数,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其实这次活动还有很多精彩的课堂,比如说贲友林老师只借助一张纸一支笔,就带领着学生探究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不光如此,有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自创出好题帮助理解,再比如说潘小明老师通过一面数墙让学生探索出其中规律,会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述规律,从小就播下探究的种子……
这次的活动我还是受益匪浅的,而我现在以至于后来需要做的就是用深刻的思想去启迪学生,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也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