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语文 组课堂观察表
观察视角: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 |||
上课老师: 陈珊 | 内容: 《槐乡五月》 | 班级: 三(1)班 | 时间: 2019年5月15日 |
片段实录:
花的美丽从来都不会孤单,你听这么美的槐花把谁吸引来了? 师:读???“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生:我听到了蜜蜂的叫声,我仿佛看到了蜜蜂在采蜜。(板书蜜蜂孩子) (1)看,槐花还吸引来了——孩子们(课件出示,指名读) 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话前后对得很整齐,老师把这部分变了一下形式,它就变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感受一下诗的韵味。(课件映示“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2)多美的诗啊!小姑娘,你们就是勤劳的小蜜蜂,读——;小小子,该你们了,读—— (3)再读诗行,你发现了诗行有什么特点?(第一行“嗡嗡嗡”是蜜蜂发出的声音,“啪啪啪”是孩子跑路时的声音) (4)想想看,这么美,这么香的槐花还会把谁吸引来呢? (小鸟、风、小花狗等等) (5)想不想做小诗人呀,好,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你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写第一组,也可自由发挥,写写第二组。 槐花多香啊,吸引来了小蜜蜂,小鸟,孩子们……这一段中,还有哪一句也写出了槐花的香?
| 思考或重建: 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转折期,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陈老师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美,继而去表现美。一方面,我结合文章特点设计自由读、比赛读、男女生读、齐读、角色体验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结合课文中插图,教室的环境布置,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读,以达到读中感悟的目的。 例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去描绘槐花的形态美,我在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理解作者语言之后,设计问题:小朋友,你们眼中的槐花像什么呢?进而丰富学生对槐花形态的想象,用心去欣赏槐花。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读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就跳出文字本身了。 再如:嗡嗡嗡、啪啪啪,读读这些拟声词,它们使文章语言更富形象性的同时,也如同一个通道将课堂中的学生与蜜蜂、槐乡孩子相连接。让学生去猜小蜜蜂说的话,像槐乡孩子一样跑一跑,改变身份,融入文字才能感受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意境。
|
观察者: 陈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