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抓典型 理结构
五年级语文《谈礼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4-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戎荷芬

【教材简解】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了我们: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说岳全传》中的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一学生踩脏了女青年的长裙因为双方的理解化解了一场纠纷;周总理理发时被划破了脸却主动安慰理发的师傅。三个故事中,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也有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每一则故事的结尾都有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课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从单元编排内容来看,该单元安排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文章。前面三篇都是记叙了浓浓的亲情美,而《谈礼貌》则上升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的说理性文章。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初步接触到了简单明了的说理性文章,为以后的议论文的学习提供了发展。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词“傅”“纠”“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校场”“纠纷”“和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积累有关礼貌待人方面的谚语、格言。

【重点难点】

感知说理文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说明礼貌待人的好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本课设计抓住为了说理选择的三个事例,让他们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迅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这样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观点鲜明,事例典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文中的三个典型事例,进而明白礼貌的内涵不仅包括言行恭谦,还需要理解、文雅、和气、宽容,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且说清楚礼貌待人的好处;最后引导学生积累礼貌待人方面的谚语、格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情境揭题

1.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学生看屏幕,老师讲故事。大卫的妈妈为什么老是说“大卫,不可以”?

2.大卫做了许多不文明的事情,所以妈妈老是说“这不可以,那不可以”。你们的老师是不是常教育大家要讲文明,规定“这不可以,那不可以呀”?

师小结: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专门谈礼貌的课文。(板书:谈)——生齐读课题。

师书写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弯钩”的写法和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绘本已经成为了回忆,我采用绘本的形式导入本课,会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很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地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上课不仅要研读教材,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

二、落实字词、指导朗读

1.提出自学要求: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生字词。 

岳飞  校场 《说岳全传》 

师傅  纠纷  和谐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第一行生字词 

1)谁来读准第一行生字词 

2)生评价后再齐读。 

3)理解“校场”的意思。 

4)辨别“岳”的字意指出“岳”在这里是姓。谁知道岳飞是怎样的一个人?(抗金名将)你能说说与他有关的成语吗?(精忠报国) 

5)我们一起响亮地读好这个名字。 

第二行生字词 

1指名读。 

2)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样中的“傅”“纠”“谐”。

3)理解“纠纷”“和谐”的意思。 

4)齐读这行词。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为把第一课时上得扎实、有效,丝毫不能怠慢这些生字新词,让孩子多种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师及时正音,关注字形,理解词义等等。】

 

第三行句子 

1)指名读。 

2)跟生字“嫌”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 

3)这两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 

A 指名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B 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像这样说的意思,一看就懂,我们就称它为俗语。 

C 第二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失色指——态度粗暴

失口指——出言不逊

那么君子呢——有道德的人

师小结:“不失色”是说态度有礼。“不失口”是说语言有礼。其实,这句古训还有一句,叫“不失足于人”。 

D 书上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呢? 

多媒体出示: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小结:像这样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用来教导人们的话就叫古训。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好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更多的要关注方法的掌握和注重知识的积累,在这一环节,教会联系生活来理解、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等多种方式来理解词语和句子。通过两句话的理解,辨析了俗语和古训的区别。】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掌握得还不错,那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哪些文章结构相似呢?(《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

2.像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叫它说理文。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句话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我们也会很容易就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总)

师小结并板书:说理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提出观点  举例说明  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初步感知课文说明的观点,明白首尾都有这样的句子,进而了解说理文的结构方式。】

3.再次浏览全文,看课文为了说明观点,举了几个例子?你能试着用二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个例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路、踩裙、伤脸。

  4. 讲礼貌的事例千千万,为什么单单就选这三个呢?

人物所处的年代不一样,有古有今;人物的身份不一样,有普通人,也有伟人;年龄也不同,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具备抓住关键词理解语言文字的的简练性,这里设计了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三个事例,通过阅读和启发,很好地为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5.我们再来看看他们这些人讲礼貌的情形一样吗

学生交流:有有求于人的问路,有有愧于人的踩裙,有被人伤害的刮脸),这就叫选择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

师小结:同学们,说明事理的文章,选择典型事例很重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知道三个故事中的人物有古有今,有平凡有伟大,从不同角度证明作者观点,最后再得出结论,这就是说理文。也让学生明白了说理文和记叙文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四、品读事例、感悟真理

1.作者在讲“问路”事例时,讲了牛皋和岳飞不同的问路方式。我们先来看看牛皋是怎样问路的     指名读。

点拨:关注吼”标点符号”“爷”

小结:你看寥寥几个字就把一个霸气十足、不懂礼貌、狂妄自大的牛皋写出来了。

请男同学一起读读出一个霸气十足、不懂礼貌、狂妄自大的牛皋来。 

2.那么岳飞又是如何来问路的呢指名读     

如果说牛皋态度粗暴出言不逊那么岳飞就是彬彬有礼你是从哪里看出他彬彬有礼很懂礼貌呢 

     学生交流:离镫下马动作谦恭。上前施礼语言文雅。 

   这里作者抓住了岳飞的动作、语言写出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岳飞。请女同学一起读读出一个彬彬有礼的岳飞。 

3.面对两人不同的问路方式这位老者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 

4.同学们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看来还是有礼貌的好办事啊 

5.在这里写了牛皋和岳飞两个人的例子能不能去掉一个?(不能)为什么

板书正反对比

6.总结是啊正反对比深化了文章的观点。看作者选择事例是多么匠心独运啊 

     7.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一个事例体会体会讲礼貌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读故事,学知识,明道理。 “问路”的环节中,让他们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两种不同人物的言谈举止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从而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好处。

 8.面两个事例又是如何来证明文章的观点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课外延伸、积累名言

1.欣赏名人名言。

彬彬有礼是高贵的品格中最美丽的花朵。  --温特(英国画家)
  守时是最大的礼貌。       --路易十四(法国国王)
  礼貌是一种回收有礼貌的尊重的。 --拉罗什夫科(法国作家)

2.创作一句有关礼貌的格言。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交积累一些有关礼貌的名人名言,让他们养成积累名言警句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附板书:

               20. 谈礼貌  

 一、提出观点   

                     问路          正反对比

二、举例说明          踩裙         典型事例 

                     伤脸        

  三、总结观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