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打破顺序 重组教学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4-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戎荷芬

【教材简解】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本堂课的设计,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无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揭示题目

    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 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3.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

    (指导书写“螳”“螂”,注意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要写得略小,右边是它们的声旁,分别是“堂”和“郎”)

    【设计意图】由复习已学寓言故事入手,明确螳螂捕蝉是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同时确立通过解读寓言故事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这一学习目标。?

  4. 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很多的成语故事都出自古文,螳螂捕蝉这则成语就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我们一起来看读一读这则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变想想古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给予高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通过文言文与课文对照,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并且读懂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这有利于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3、古文比较晦涩难懂,下面我们就到今天学习的文章中去找一找它的翻译。

    交流出示课文中的片段: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4、合作填表,弄清“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

    眼前的利益

    身后的隐患

    螳螂

    黄雀

    【设计意图】: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5、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指导理解后读好这句话,注意读出吴王的神情和语气。)

    (3)其实,吴王如此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的出国,国力不如吴国,出示《春秋列国图》,分析吴国攻打楚国的不利之处。想象大臣们会如何劝阻吴王?再读吴王的话,读出吴王的固执和决绝。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三、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吴王的态度太坚决了,似乎毫无转圜的余地,可是结果真的如此吗?再读课文,找一找故事的结局。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2、自由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圈画出重要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想法。

    3、结合学生回答,说说吴王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小节。相机解释“乘虚而入”。

    四、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吴王的恍然大悟,最大的功臣是谁?为什么?

    2、同样都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少年却成功了?

    相机板书:大臣  力劝       少年  智劝

    【设计意图】本文选自汉代刘向编写的《说苑 正谏》,怎样有效地劝谏是一种智慧。

    3、正是有了少年的智劝,吴王明白了?(补充完整上面的表格)

    眼前的利益

    身后的隐患

    螳螂

    黄雀

    吴王

     

    4、刚才我们用箭头的形式画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现在你们能用这种方式来画一画吴王攻楚的示意图吗?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5、比较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之间的联系,体会少年的巧和智。

    【设计意图】: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

    五、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这位少年有勇有谋,充满了智慧,他选择了巧妙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机智了劝阻了吴王攻楚的鲁莽行动。下面,我们就有请同桌合作表演这个故事,表演前可以先设计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2、学生表演,师生点评,以激励表扬为主。

    【设计意图】故事很简单,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对话,模拟少年劝说吴王的情境,使文字活起来。并进行文字推敲,让学生深刻体会少年的劝说是委婉的,机智的的。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大臣?力劝??????少年?智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