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育日志>>文章内容
互鉴:表现性评价与主题单元教学20190514
发布时间:2019-05-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姚建发

互鉴:表现性评价与主题单元教学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然而,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确有优劣之分,但不同的价值追求亦有特色之别——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2019年5月14日北京紫玉饭店紫玉楼一楼报告厅内,来处京、苏、粤、浙四地的卓越教师(小学数学)高端研修班的40多位学员们浸润在专业化教育教学的讲座之中。

从放到扶,共生共长——《用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改进》

    上午,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刘加霞教授充分地基于学情的深刻把握,在“放”中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聆听孩子心中的声音,从而展开“收”——更具实效的表现性评价,引领学生走向数学思维的深远。

    首先刘院长从目标、任务、评价量规三个维度解读了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内涵,使我们有了本体概念的上初步认知。

    其次通过两个教材版本的三角形分类的案例揭示“先呈现正确资源、再分析其他分类标准下的优劣”的思维路径范式,表示“记忆、理解、应用”只是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才是高阶思维,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技能,更是培养数学素养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会想问题会思考、重要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审美质疑和探究创造、社会交往”等数学素养,实现“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跨越。

    然后明确指出要“有一个好任务,让孩子们去充分表现(即实做)”,通过多样的表现性评价方式,促进教学改进,实现三种基本样态,设计基于单元(课时)目标的“好任务”,依据评价量规诊断、干预学生,从而高效达成目标。

    最后,刘院长重点围绕“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三角形按角分与稳定性、面积与周长和体积、认识厘米、一副三角尺拼角度与破碎的量角器、体积单位的换算等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好活动(问题)”的四大标准——揭示核心本质承载数学核心教育价值、最近发展区挑战思维、有助合作探索与交流、有趣好玩。

    这样的基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表现性评价,直指并撬动了学生在理解上的思维疑点、盲区或断层,在过程中经历,在思维中生长,让我们与会学员感受到了表现性评价的思维力量。

从多到少,互联互通——《主题单元教学备课》

    数学学习,不应求多、不应求全,而应求联。下午,范存丽教授从一片树叶引发在座学员的联想,并映射为知识元——知识结构中最小的独立单元,从而朝向数学本质、能力发展、生活实际问题,隐喻了什么是数学单元教学、为什么要开展单位教学,以及单元教学的核心词:关联。

    随后,范教授先从“数与代数”领域,抓住“计数单位”的本源,分别从整数、大数、计数单位、运算与份、小数除法、乘法口诀等方面列举了知识体系关联、单元关联、分课时关联等关联形式,明确了自然单元与主题单元的联系和区别。

    接着从“空间与图形”领域关联视角,先以圆单元整体架构为引例实施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学科间整合式整合、超学科消弥式整合,传递出计量单位的本源定位,以及点、线、角、面、体的实然价值。视图与还原、切割与堆积、展开与折叠、平移旋转对称放缩等降维与升维的维度转换视角,让我们看到且看清、看特透了感性与理性的两面,从认识运动本质到培养运动视角到发展空间观念,设计出与数学对象对接的情境、事件、动作、物品、直观模型等,达成“一心两力(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

    研究方法结构关联、提出问题类关联、激发好奇心类关联、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类关联,工具构建单元、生活构建单元、跨学科单元……在大概念下将碎片关联成整体,并以知识点、体验点为载体的数学素养作为关联主题,实现了重组、延伸与打通,进而实现从一节课走向一类课、再从一类课回归一节课的卓越、以至超越。

    现在的慢,是为了今后的快。两位教授的高端讲座,互鉴并引领我们一起用温暖的心带动聪明的脑,在数学课堂上深耕厚植,不断催生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根、有序、有情怀、有生命力地生长……

2019051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