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味浓浓,胜似槐乡
——《槐乡五月》评课稿
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陈 蕊
沿着五月槐乡的香气,我们又一次相聚在美丽的小河中心小学。
今天我们有幸在此聆听了陈珊老师执教的一节指向语用的教学研讨课《槐乡五月》。课上,陈老师的教态自然而亲切,整个教学板块十分清晰,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学生语用能力在逐步提高的过程。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小想法: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本文文质兼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陈老师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陈老师能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美,继而去表现美。
一方面,陈老师能结合文章特点设计自由读、比赛读、男女生读、齐读、角色体验读、教师范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槐乡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陈老师能充分借助PPT中槐花的图片和小视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读,以达到读中感悟的目的。
我还发现,陈老师在朗读指导上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对于学生个体的朗读能力的提高,陈老师花了一定的时间。如在词串教学中,当学生读词语拖拖拉拉的时候,陈老师及时范读,教学生要读出词语的节奏和韵律。再如在品读槐花多而白的句子时,学生朗读语速太快了,陈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山山洼洼”和“坡坡岗岗”要读得慢一些,这样才能在读中慢慢体会到槐乡到处都是槐花。在陈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呈现了逐步上升的过程。
二、指向语用,适时训练
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转折期。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陈老师就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我们学生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在学生从文本中粗浅地感受到槐花就像“玉雕的圆球”时,出示像“玉雕的圆球”状的槐花,让学生看这幅图上的槐花像什么,当学生纷纷回答,像“玉雕的圆球”时,陈老师追问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提醒学生好好地看图,从花的颜色、光泽、许多花簇拥在一起的样子,感受作者把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是十分贴切的。这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图片的直观的形象,“玉雕的圆球”般的槐花便开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再通过图片,将学生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体验丰富了。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两句话蕴涵着对仗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烦琐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陈老师首先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轮读这两句话,体会对仗语言的“应和”之美。然后陈老师巧妙地将这两句话分成小诗状排列,让互相对仗的语言一一对应,让学生在对比中反复诵读,将这种语言美、文字美积淀。
我觉得对于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说,陈老师上的这节课已经是非常出众了。如果陈老师在教学语言上再简约一些,在课堂调控上再灵活一些,在生字教学上再多花一点时间,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出色一些。
总的来说,陈老师的这堂课就像五月的槐乡一样,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