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课例>>文章内容
第九次反思:《望月》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9-06-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戎荷芬
  1. 课前热身

    背诵有关“月”的古诗。《古朗夜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

二、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散文,一起读课题。

生:望月 

师:直接读课题

生:望月

同一轮明月,由于望月的人不同,望月的人的心境不同,那所对月亮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来,读出自己心中的月亮,读

生:望月

师:想象画面再读。

生:望月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呀?

生:小外甥,还有我

师:右手食指指出来,把他写在黑板上。我也就是就是赵丽宏,甥,单独念的时候念第一声,左边是生,右边是男,连在一起的时候念轻声。一起念

师:如果按人物出场的顺序来说,文章先写了谁?

生:我。

师:然后呢?

生:我和小外甥。

师:最后呢?

生:我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这两个望月的人。

  1. 精读品析

师:清幽的夜空,一轮明月正深情地凝望着大地,月光洒落在江面上,一切显得那样静谧美好。此时,夜已深,而我却难以入眠,正悄悄地来到甲板上坐了下来,此时,我看到了怎样一副月下江景图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文章一二两个自然段,思考,这月下江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

生:特别静谧

生:如诗如画

生:静谧美好

师:这个词特别好

生:幽静

师:文章中哪儿让你感受到江景美呢?

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我从隐隐约约感受到它的朦胧美。

生:我从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中,镀和银色感受到了神秘的美感。

生:我从安详读出了月亮的宁静美。

生:我从月下流水……读出了月亮的跳跃美

师:看,作者笔下的江景无一处不是美的,此时,月光是那样安详,江面是那样美好,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这段文字的感受是美的,但作者写这段江景,想传达的仅仅是一个美吗?老师也想来读这一段,请同学们认真听,除了美,你还有什么别的感受?

指名说

生:因为作者看到的是黑色的和白色的,所以,我觉得作者是寂寞的。

师:你关注到了什么?

生:我关注到了作者看到的江景的颜色。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这两个颜色:黑色和银色。颜色也能传递情感,你从这个颜色中感受到了一分寂寞。特别会说话的一个小男孩。

师:这里写的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有月,有江面,有倒影,但是似乎缺少点什么?

生:缺少一些声音的描写。

师:如果是你,你觉得缺少哪些声音的描写?

生:有小溪流的哗哗声

师:注意,此时是在哪里?

生:有江水流动哗哗的声音。

师:还会有什么声音?

生:还会有沙鸥鸣叫的声音。

师:很会想象的一位女生。但是,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却是任何声音都没有的,缺少声音的景无疑是寂静的,甚至是毫无生机的。诶,通过交流,为什么美景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感受呢?此时,不得不说起那个望月的人,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赵丽宏的生平简介。

师:是的,巨大的落差让赵丽宏感到无比的孤苦无援,甚至觉得前途渺茫,有着这样一段生活经历的赵丽宏,他眼中的景还仅仅是一个美吗?我们分别从这份美中还感受到了一份?

生:还感受到了一份孤独和寂寞

生:还感受到了一份苦闷

师:言为心生,景为情语,看呀,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身份的人所看的景也是不一样的,谁来读一读这美景背后蕴含的孤独,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生配乐朗读。师指导慢一点,声音大一点。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你看见了一位怎样的作者?

生:我看见了一位饱含沧桑,饱经沧桑的脸,一位伤心难过,很孤独寂寞的人。

生:我看到一位苦闷的作者

生:我看到了一位孤独寂寞的人

师:其实,用一个词就能概括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个词就是消沉(板书),作者的第一次出场就让我们感受到的孤独、消沉,那随着小外甥的出现,作者的心境有着怎样的变化呢?首先,小外甥要和我一起干什么?

生:对诗

师:我和小外甥对了哪些诗呢?请同学们默读4——13自然段,把我和小外甥对的诗快速画下来。

师:第一句谁先来?接着请你。第三句。接着。还有一句请你。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诗的节奏和韵味,但我觉得还不够。老师把这些诗都放在大屏幕上,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对的诗都是五对五,七对七。

师:懂吗?就是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小外甥对的诗都是充满童真的,而作者的诗都是饱经风霜的。

师:别急,你来读一读饱经风霜的诗给我听一听。第二句,这是思念谁的?

师:小外甥背的诗天真可爱,活泼,而舅舅背的诗是?

生:寂寞孤独

师:看来,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喜欢的古诗也是不一样,非常会发现,真棒。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一开始是“他背,我回答”,是有提示语的,后来,两个人竞争越来越激励,你一句我一句。

师:看到了吗?她发现了一个秘密。真厉害,我们来看“他背,我回他”,怎么看这个“回”字?

生:我从回字,读出作者本来无心与小外甥对诗的,是敷衍,后来他觉得很有趣的,越对越有趣了。

师:我觉得此处应该有掌声。我觉得这个女同学特别会读书。同学们,可不可以每一句都加上提示语呢?看,这样(大屏幕出示)。好不好呢?

生:加上提示语显得很啰嗦。

生:因为到后面,是作者越来越想背了,不是被动了,所以不能用提示语了。

师:我和小外甥师对诗的,我们对的速度是……

生:对诗的速度刚开始是比较慢的,后来越来越快,如果加上提示语就读不出那种很激烈的场面。

师:是的,一个激烈的场面,因为少了提示语让我们感受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对一对这激励的场面。老师对小外甥的,你们来对舅舅的。

师:看,我们从文字里就得到了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除了文字中有秘密,还有哪儿有秘密啊?

生:我从省略号,我发现了他们还有很多诗要对。

师:这不是一般的省略号,它有几个点?

生:有12个点,说明对了好多好多的诗。

师:其实我们同学们也积累了好多有关月亮的诗,我们也来对一对,好不好?我们先来对五言的。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思乡的。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好美呀!

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谁来对?

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师:正音,燕山

师:加大难度,七言了。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师:同学们刚才背的有关月亮的诗,有的诗中带景,有的诗中含情,如水的月关沐浴着我们,优美的诗句润泽着我们,都令我们沉醉。一起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就在这时啊,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你说,月亮像什么?”关于这个问题,舅甥俩展开了一段有趣的交谈,那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像什么?请同学们浏览14——20自然段,把小外甥的幻想画下来。

生想象绘画

师:小外甥认为月亮像什么?

生读相关段落

师:还有吗?

生读相关段落

师多媒体出示小外甥认为的月亮。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外甥?

生:这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外甥。

生:这个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小外甥。

生:这个一个活泼的小外甥

生:这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小外甥。

师板书“聪明”

师:让我们一起绘声绘色的读一读

师:面对小外甥这样奇特的幻想,舅舅是怎样认为的?舅舅的表现是?

生:舅舅很惊讶,惊讶小外甥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

师:此时,通过和小外甥的交谈,通过和小外甥的对诗,舅舅的心情还是那样消沉吗?此时舅舅的心情怎样?

生:舅舅变得乐观开朗了。

师:小外甥那奇特的想象深深地感染了作者,这时,夜更深了,小外甥再也忍不住了,打了个呵欠回到了船舱,请你来读。

出示最后一小节。

师:此时的凝视,你认为是怎样的看?

生:很深情的看

生:久久地看

师:作者此时展开的幻想,作者会想些什么?

生:每个人眼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作者受到小外甥的影响,对月亮产生了感情久久凝视

师:不仅对月亮产生了感情,还对什么有深深的感悟

师:更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想象,他觉得未来的生活一定会美好。

生:未来的生活会一帆风顺,不会像以前饱受困苦。

师:说着说着,我们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一位作者?

生:乐观向上,内心充满着希望。

四、拓展延伸

师:正是因为作者内心发生悄悄的变化,他的作品也在发生着改变,瞧!课后拓展对比阅读赵丽宏后期的一篇散文《山雨》中的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了江景,一起对诗交谈,还产生了欢想,更走近了作者,感受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这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课后请同学们拓展阅读赵丽宏的其它作品。

 

附板书:

 

    小外甥      聪明

                                           

                                  幻想

  1. 望月                 对诗交谈     希望

                    江景     乐观

           我       消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