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反思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力是怎样的、这些力有什么特点、如何来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这些物体的相同性质——都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通过实验,知道这些物体在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要产生一种力——弹力,接着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对弹性、弹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材还安排有关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 1.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 2.在指导学生认识弹性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中获得的感知加以分析、整理,从而体会、理解物体的弹性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3.侧重训练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对问题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采集数据——验证预测、得出结论”这样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尽量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去发现。 由于新课程倡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在体验中参与,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对于弹性以及弹力这两个概念的引出,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操作、观察、比较,从而总结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生硬的拿出。这样,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自然会使他们理解更透,印象更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接着,在学生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又回归生活,要求举出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